金羊网首页 登陆 注册
首页 > 那些年,那些载着我们"过海"的珠江渡轮

那些年,那些载着我们"过海"的珠江渡轮

小编儿时就爱跟着爷爷在“海皮”吹风闲逛,看人下棋,学会了踩单车,也喜欢无缘无故花几毛钱坐渡轮“过海”“游船河”。

我最喜欢就是趴在船尾的栏杆上,闻着水的味道,听着轰隆隆的机械声,看着水花乱溅,看着此岸或彼岸的物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注:1.老广州称广州老城区长堤一带(沿江西路)为“海皮”。“皮”是“边”的意思,广州人常说“边皮”,在这里意为“岸”。

2.老广渡江通常会说成是“过海”。由于以前广州段的珠江江面很宽,放眼望去江水滔滔,渡江如渡海。

 

回想一下,这些年,
你可坐过哪种渡船?
1、木壳船:
粤语“拍拖”源于木壳“花尾渡”

2、水泥船:
承载了许多人上山下乡时的青春

3、铁壳仔:
珠江上最平稳耐用的交通工具

4、新型水巴:
整洁、帅气的现代风景

 

常在珠江边散步的街坊或许已留意到,从去年开始,珠江上的渡船便在逐步更新——原本开放式的钢壳渡船已被有巨大玻璃窗的新型水吧取代。今年10月9日,各大媒体都报道了最后一艘“铁壳仔”渡轮的正式退役。至此,又一个广州渡船的旧时代宣告结束。

据《广州轮渡志》记载,早在清代,广州市内主要的跨江横水渡航线,就已有20多条。那时往来的渡船主要是横水渡、四柱大厅艇和沙艇等。近60多年间,珠江上的渡船历代更新,木壳船(横水渡或花尾渡)、钢丝水泥船、钢壳客轮(铁壳仔)……简单一数,如今全新登场的新型水巴最少也应该排到“第四代”。

从1993年开始,坐渡轮的人数开始以15%-20%的速度逐年递减。市区内一些航线慢慢被取消。除了保持传统的水运功能,渡轮开始向新型服务项目“珠江游”转变。如今接替“铁壳仔”的“新型水巴”采取了半封闭式设计,同时还配有卫生间、单车放置区和8个视频监控点。

横水渡是一种靠人力划渡的木质小船,通常只能载6-8人。船内陈设简单,仅左右两边各有一块木板供人乘坐,收费也很低——最早每位渡江客只收铜钱5文。横水渡有固定航线、规定的过江时间,一般是从早上4时至深夜12时。到1966年以后,人力划渡船才逐渐结束了它的千年使命。 (资料图片)

“花尾渡”是广东独有的一种平底木质客货驳船的俗称。它自身没有航行动力,须由另外一艘“拖轮”拖带着走。粤语中讲谈恋爱的“拍拖”、“甩拖”,便是套用了“花尾渡”的航行术语。这种船的船尾多绘有绚丽图案,船上还装有虹管彩灯、电风扇,船厅阔大,内部设有大通道、大通铺,也有高级厢房,配有浴室、卫生间等近代生活设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的“花尾渡”统一以“曙光”冠名,并统一变身草绿色,仍为珠江水路客运的主力。直到1970年第一艘钢丝水泥船正式投入营运后,它才逐渐淡出。(资料图片)

1921年前后,广州渡轮还出现过一种木质电船,每船载客不超过60人。当时横水渡收费3分,电船则收费5分。当时的过海电船还首开“小童收半票”的先河。图为当年西堤码头使用的船币。(资料图片)

1967年,从广东水泥船厂调拨过来一艘钢丝网水泥船,拉开了渡轮换代新篇章。图为1970年投入运营的第一艘客轮公司自主设计、总吨位达109.61、有350个客位的钢丝网水泥船。(资料图片)

当年许多年青人上山下乡时,坐的就是水泥船。图为“红卫三号”的船票。(资料图片)

“穗轮217号”退役时,已是现时珠江客船中最小的一种船型,其船舱内部高度不足1.8米,荷载量为230客位。但票价只是从当初它投入使用时的4分钱涨至1元。船体虽旧,船上的救生衣、导航仪、急用药箱等设备仍一应俱全。

今年最后那班“铁壳仔”过江,仍有不少单车搭船。有乘客回忆说,渡轮见证了自己从工作到恋爱,再到孩子工作、结婚的数十年岁月。

钢壳船的时代一直持续了三十几年。2013年12月,在1983年和1984年开始服役的7艘“铁壳仔”陆续退役,最后一艘“穗轮217”也于今年10月9日退役,上最后一班岗时它仍相当平稳

坚固的钢壳船从1978年开始全面取代旧船。其中西河道的“黄沙―芳村”是最火爆的一条航线,有六只大船对开,乘客一上满船就开行。做小生意的、上下班的,常常推着自行车、三轮小货车,排着几百米长龙在码头等船。

 

(来源:羊城晚报)

  

见证广州历史变迁的八大古码头

 

金羊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金羊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金羊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需转载可联系原作者或致电金羊网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