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首页 登陆 注册
首页 > 见证广州历史变迁的八大古码头

见证广州历史变迁的八大古码头

 

旧时的广州,水上交通枢纽繁忙,而船就是交通运输的主角。船不停地驶向下一个码头,永远没有最终的停靠点。她默默地见证着码头和这座城市的繁华。时过境迁,或许,现在的码头已不再繁忙,也不及旧时的盛况,甚至有了几分寂寥和肃穆,但她们却成为了我们繁忙之余的心中所往,促使我们去品读她们承载的历史。

今天,就由小编为你一一讲述古码头背后的故事。

 

1
太古仓码头


位于广州海珠区白蚬壳(旧名),于1904年~1908年间由英国太古洋行修建,供太古轮船公司使用,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来讲,是比较完善的仓储码头。2003年,保留原有码头区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太古仓被活化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城市客厅”。是国内首个市区内怀旧展示场所。其中2010年与大家见面的太古仓电影库是一个可照相参展游览,也可水岸观影的怀旧电影院。


英国太古洋行,于1867年由英国人约翰•史怀雅始创立太古仓。当时,每到年节,中国人家喜欢在门上贴“大吉”二字,史怀雅之子撒缪尔看到后,认为这两个字肯定是中国人都喜欢的,于是决定将它作为公司的中文名字。没想到,因为笔误,“大吉”变成了“太古”,倒暗合了“规模庞大、历史悠久”之意,此名也一直作为中文名流传了下来。

太古仓码头被称为“广州的798”,见证了广州近百年历史变更。它是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和港口运输的重要历史遗迹,经历了近百年历史沧桑,是民国时期外资进入广州港口运输及仓储行业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近代十三行对外贸易历史文化的延续。历经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默默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2
天字码头


俗称“广州第一码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有渡轮渡过珠江来往对岸海珠区的纺织码头及中大码头,现除了用于渡江外,最大的用途是用于旅游观光,珠江夜游的船只多在这里启航。

天字码头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亦有人认为:原来古人编排号码多用《千字文》作顺序,其开头是:“天地玄黄……”即是第一号码头,亦是说最好、规模最大的码头。说起来,这个码头是一名水手独资建造的。


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天字码头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而离开广州时,他也在此下船的。
天字码头作为珠江游行业的领头羊,近年来凭借星级的服务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外国国宾(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前国家总理朱熔基、朝鲜国家主席金正日、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前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总统老布什等)。

3
黄埔古港码头

 


黄埔古港码头,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

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黄埔古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十余年里三次抵达这里,对中瑞早期的贸易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了瑞典的“哥德堡号”,黄埔古港还停泊着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等外国商船,在这段日子当中,有谁敢不承认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地位!黄埔古港兴旺发达的时候,正是17世纪到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乐道的“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


黄埔村也因此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同时这种氛围自然熏陶了当地人的经商思想。后来因河道堵塞变窄,古港迁至长洲岛,沿用黄埔港,据说上海的黄浦江得名也与此古港的盛名有关。

4
西堤码头

 

曾名西堤联兴码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南方大厦对出江面,建于1921年,当时用于至河南同安街的航线,最初的码头是杉木码头。当时珠江南北交通航线已经开始有机动舱船行驶,而西堤码头,就是广州最早的机动轮渡码头之一。1977年,码头重建后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是面积最大的码头。

这个码头跟传统码头的形象不一样,码头用两片白帆撑起,远远望去,就像一只腾起的船帆。该码头营运4条航线。同时它还是珠江日夜游其中一个上船点。西堤码头附近有沙面,石室圣心大教堂,基督教堂沙面堂,粤海关旧址、文化公园、爱群大厦、大同酒家等。

 

西提码头的业务曾由孙中山好友陈少白经营。辛亥革命后广东独立,陈少白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数月后辞职,首先提出由华人自组航运公司,致力发展交通事业。粤航公司成立,他被推举为总司理,购买法商公司哈德安、播宝两轮,航行于广州、香港间,在收回外国人租赁的西堤联兴码头泊靠轮船。


1919年粤航公司停办,陈少白把公司的船只卖给英国,返还本息。出资购下联兴码头,并在码头旁(今沿江西路)建一楼宇,取名为"塔影楼",作为事务所及家居。

塔影楼全楼为四层西式洋房、顶层是中式四檐滴水结构,因晚上倒映至江中尤如灯塔,固名塔影楼,但多年来被人传称为“鬼楼”。

5
大沙头游船码头

 


广州最大的珠江游码头。其位于珠江广州河段的黄金水域,东接海印大桥,西临江湾大桥,地处广州市最大的滨水休闲广场――港湾广场,岸线长450米,拥有12个泊位,能同时停泊12艘珠江游游船, 2011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占广州市珠江游游客接待量的一半以上。码头拥有现代、智能的售票大厅、综合候船大楼、有25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1层商业区、800米长的景观堤岸及3万平方米江 畔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是目前广州整体配套设施最完备的珠江游游客集散中心和最大的珠江游游船“母港”,码头在建工程完工后将是广州市集旅游、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的最具特色的全开放式的滨江休闲胜地,堪称广州“外滩”。

80年前,大沙头是警卫森严的航空基地。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政权辖下的航空局便设在大沙头,革命军政府制造的第一架战斗机“乐士文一号”也是在大沙头机场首度起飞。而大沙头码头对于广州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水上的白云机场”。从20世纪60年代初大沙头码头开始正式营运,到2000年该客运码头宣告内河航运业务暂停,这期间从此处登船远行的市民不计其数,码头连接岸、船的舷梯,更记录了无数珠三角地区群众踏入广州的第一个脚印。

6
中大码头

 


原名康乐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路中大北门,1952年改名为中大码头。孙中山先生曾三次乘船到岭南大学演讲,都是在现中大码头上岸的。历史上还有许多有志的青年学生,也是从现码头乘船北上参加革命。


中大码头已经成了缅怀伟人及革命先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现在的中大码头是2002年中大北门翻修的时候改造的新址。中大码头附近有可以陪小孩子玩的黄金海岸水上乐园。

7
北亭码头


位于北亭村。北亭村位于小谷围岛(现大学城)。所谓的“亭”,原指驻扎兵马的地方,相当于岗哨、兵营。相传南汉王刘隐墓(襄帝陵)、刘龚墓(康陵)都在岛上,并设南北两亭,这2个亭的兵应该是用来守陵的。


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小谷围是南汉皇帝的狩猎场所在地,几代南汉帝王的陵冢也正在小谷围。由于小谷围岛孤悬珠江中心,不通陆路,人员往来只有水道可行。穗石、北亭、南亭、练溪这几条村都在江边,都各自建了码头。

北亭村的北亭码头,当年是在华南师范大学正门附近。码头覆盖在一棵大榕树之下,重建于1986年7月,此日期被用碎瓷片镶嵌在水泥地面,沿岸两侧放置着几个石柱础,供人歇座。花岗岩石阶引入江面,两侧水里分别竖立着一肥一瘦两座石马头,据说作辟邪之用。

以前码头是连接北亭与对岸瀛洲航线的登陆点,如今航线早已取消,这里渐渐归于平静,偶有村民、学生到此钓鱼、聊天、看风景、发呆,如果遇着夕阳西下,这里将有一番美好浪漫的景致,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


8
南亭码头

 



或称南亭渡口,位于大学城。南亭村对开江岸便是码头,面积很大,绿树成荫,在关氏宗祠对开的几棵大榕树的树丫挂满了一串串用来捕虾的“虾茏”,充满水乡特色。

整个码头最抢眼的就是那间古旧的关氏祠堂,顺治十六年(1659)落成。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1997年5月至1998年8月再重修,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关氏祠堂是南亭村最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村民从出生、结婚到办丧事,统统都会在此宴请,也是全村商议大事的地方。


过去,平洲和南亭的水路是相通的,可划船往来。在大学城没建成之前,南亭村仍还有二十几艘渔船,这个曾经是渔民最为重要的谋生工具,现在却慢慢淡出原住民的生活。是傍晚漫步南亭码头,欣赏日落余晖,悠悠流水,木质小桥,恰好遇上一位老人诉说曾经繁华的水上南亭那就更美妙了。

(金羊网  记者麦洁仪;实习记者容嘉励)

金羊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金羊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金羊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需转载可联系原作者或致电金羊网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