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首页 登陆 注册

“七夕风情展芳华”2014广州乞巧赛艺会

已过期

“七夕风情展芳华”——2014广州乞巧赛艺会围绕今年乞巧节主题,开展乞巧手工艺品创作征集活动,并对作品进行评奖,颁发证书;此外收集广州珠三角一带及广东省内部分地区民间乞巧供案展及代表性乞巧艺人个人作品展示,这是对广州乞巧节举办十年来乞巧工艺创作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7月25日到27日,也将选取部分乞巧工艺精品前往澳门参加亚太博览会。


活动时间:2014年7月29日(周二,农历七月初三)—8月3日(周日,农历七月初八)

地点:珠村小学体育馆二楼



 

猜猜这些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这些花都是出自巧手们之手。有的用米做,有的用瓜子做,栩栩如生!还有别的材料,你都能看出来吗?

 

三代乞巧之家

黄婆婆三代同堂,都是珠村乞巧的元老兼“发烧友”了。黄彩余回忆,她几岁10几岁时乞巧年年都摆,一般都在七夕前,提早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动手做。

抗战时候,兵荒马乱,乞巧活动也停止了。解放初偶尔还有摆一摆,但后来政治形势逼人,这一放,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那时生活的确好了,乡人生活富足,可政治的事还是不太敢提,封建迷信这帽子太沉重了。

1998年,昔日的巧姐黄彩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了。虽然年逾古稀,可少女时代关于乞巧的美好记忆仍然不能忘怀。村里几个同龄老婆婆一聊天,物质生活丰富,这传统也恢复恢复,让自己重温旧梦吧。她们就带着一些村民再次恢复传统的“摆七娘”。刚开始,是偷偷在家里摆的,大家暗中互相传递,看看摆了也没什么不妥,相约明年再摆。

后来,黄婆婆的女儿潘映桃、儿媳罗玉婵也参加进来。这两位都是十分能干的“巧姐”。到了第三年,罗玉婵就独自承担制作“芝麻香梅花”的重任了。一枝香往往做十来二十天才能完成。她们都是业余时间做的。黄婆婆们还改革粘贴的材料,以往用浆糊、胶水,后来发现易脱易发霉,就改用乳胶,还自己用糯米粉煮熟,成一个蛋形再捣烂做成。黄婆婆最擅长做七夕公仔人物。牛郎织女系列人物不在话下,白蛇传、四大美人、八仙贺寿、樊梨花与薛丁山、穆桂英、钟无艳、花木兰等等,自己设计、裁剪、缝制、粘贴衣服道具,把各自的神采和故事情节都做出来了。黄婆婆受过教育,写得一手好字,许多七夕对联出自她的手。现在的乞巧工艺品比以前丰富得多了,除了大量以假乱真的花卉外,还有丁方不到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底鞋、平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有玲珑轻飘的罗帐、被单、窗帘、桌围,有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手帕,还有样式齐全的梳装用具,胭脂水粉等等。广州博物馆等收藏了他们的乞巧作品。

黄婆婆从开始就带了十多个“徒弟”,其中有她的孙女潘贵生。她做珠片花、做鹊桥、做凉亭,做得似模似样;最喜欢就是当仪式上的“玉女”。“乞巧节上,许多人来睇,都赞好嘢,这时最开心。”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礼拜七娘的仪式,一家人全都参加。她也成了继承乞巧文化的年轻一代。

 

男子的乞巧——制作七夕乞巧公仔的民间艺人李光华

李光华是广州唯一一名专做“七夕公仔”的民间老艺人。他是天河区车陂人,生于一个裁缝家庭;自上世纪50年代学做“七夕公仔”至1964年“金盆洗手”,37年后重出“江湖”,部分作品被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荔湾区文物管理所等收藏;2004年5月由政府支持创立个人工作室并开办“七夕公仔”制作培训班。

2001年,珠村恢复了乞巧,李光华的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时宣传了李光华的绝活工艺,使他成为七夕公仔制作的领军人物,这吸引了珠三角不少村民前来订购,博物馆也收藏他的七夕公仔。现在,李光华每年在乞巧节前都会收到邻近村、街开出的订单。不仅周围村镇的人请他做七夕公仔,很多海外华人也慕名而来,要收藏他的七夕公仔。一外商还与李光华商谈,要包装他的手工艺绝活,以打进海内外市场,李光华的名字逐渐成为了“七夕公仔”的金字招牌。

这些年来,李光华老人已经制作了近千个七夕公仔。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件?他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个纸通公仔“花木兰”。他说,纸通公仔的手艺其实已经失传了。上个世纪50年代,广州文化公园曾经展览过纸通手工艺作品,是由当时黄埔区文冲村的陈章老师傅制作的,但其手艺并没有传下来。这几十年中,纸通工艺作品了无踪影。

已逾花甲的李光华无疑赶上创作的黄金时期。自小与七夕公仔结缘,一腔热情也几经风雨而不改其衷。但相对于创作力的旺盛,这古老的民间工艺就大的社会环境而言却恰恰处于事实上的低谷——政府支持的力量有限,市场时代民众重视并保护民间文化的观念稀薄,传承各地域传统风土文化的民间工艺门类,生存境遇却象濒临物种般脆弱。


 

乞巧精品欣赏


44 人感兴趣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告诉你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告诉你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评论交流